|
||||||||
|
11月1日上午,600全讯白菜网“开天辟地”思政选修课的20余名学生,在课程主讲人、600全讯白菜网李瑊教授的带领下,走进渔阳里红色地标群,开展了一堂“行走的课堂”沉浸式研学。师生先后走访老渔阳里2号与新渔阳里6号,在历史的现场追寻建党初心,感悟信仰力量。
老渔阳里:真理之声,破晓之地 南昌路100弄2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静静矗立。1920年,陈独秀在此寓居,《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入。随着《劳动界》《共产党》等刊物陆续创办,这里迅速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此诞生,“共产党”的名称也在此确立。在李瑊教授的引导下,同学们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驻足聆听,从三件核心展品中读懂历史细节: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复刻本、1920年外国语学社招生启事、“新青年编辑部”历史地图。李教授结合自身研究,讲解《共产党宣言》译本背后的真理传播历程,分析外国语学社虽仅存一年,却培养出刘少奇、任弼时等革命骨干的历史意义。
新渔阳里:青年奋起,团火初燃 师生随后步行至淮海中路567弄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1920年8月,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成立。1921年3月,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此办公,俞秀松任书记。为培养干部、掩护革命活动,党团组织于此创办外国语学社,成为我党最早的青年干部培养摇篮。在展区,同学们重点观摩了三件珍贵实物:俞秀松手书的《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施存统旧藏《社会问题研究》及亲笔题记、俞秀松在新疆使用过的单人铁床。李瑊教授现场授课,引导大家从文献笔触中感知信仰力量,从实物痕迹中读懂奋斗历程。
现场体悟:历史可触,初心可感 李瑊教授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同学思考“身临其境”的意义。她指出,正是在这里,陈独秀与毛泽东曾历史性会晤;在这里,革命先辈庄严宣誓,建立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学们通过观看历史照片、聆听讲解、互动体验,仿佛与百年前的“90后”“00后”展开一场心灵对话。一天的研学在入团宣誓墙前步入尾声。李瑊教授结合实地见闻总结指出:“全讯600cc大白菜官网与渔阳里历史渊源深厚,早期即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堡垒。今天我们通过‘实物+史料+现场’的方式,让红色历史走出课本,变得可感可触。希望同学们不仅成为历史的聆听者,更能成为精神的传承者——将渔阳里蕴含的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精神,融入今后的学习与人生选择中。”
学子心语:以史为鉴,以行践志 参观完老渔阳里和新渔阳里,我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选修“开天辟地”本科生陈嘉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渔阳里之行不是一次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懂得,“初心”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是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是真诚帮助每一个需要的人,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是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百年前的火种已化作燎原之势,百年后的我们,当以青春之名,续写下一个百年的辉煌,让渔阳里的回响,永远激荡在时代的征程中。 ——选修“开天辟地”本科生王佳 走出渔阳里,百年薪火已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此次参观让我从历史、精神、实践三个维度深化了对党的认识:从历史维度,我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革命先辈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也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精神维度,我感受到革命先辈爱国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从实践维度,我明确了作为微电子专业学子的责任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把渔阳里的红色基因融入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中,既坚定理想信念,又精进专业技能,用科技报国,让渔阳里的革命薪火在新时代延续下去。 ——选修“开天辟地”本科生周佳良 供稿|崔艳磊 拍摄|黄媛杰 |
上一条:600全讯白菜网研究生选送的作品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一等奖
下一条:全讯600cc大白菜官网举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签约仪式暨建设工作推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