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5日下午,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江苏省伦理学会秘书长徐嘉教授,应邀为上大马院师生作题为“中国古代伦理的起源”的学术讲座。讲座由600全讯白菜网主持工作副院长叶海涛教授主持。 徐嘉教授以“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为切入点,指出伦理作为社会共同体的规范性秩序,其核心在于群体性、客观性与历史性。他通过甲骨文与殷商祭祀传统的研究,揭示了宗法伦理秩序的源头。徐教授强调,殷人通过频繁的祭祀活动强化了宗族共同体的凝聚力,而商王作为族长,其权威与伦理秩序在祭祀中得以确立。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形成“宗法分封制”,伦理原则发展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孝”“友”成为最根本的伦理规范。徐教授以《礼记》《白虎通义》等文献为例,说明儒家如何继承并重构西周宗法伦理,赋予其“仁”的超越性内涵,形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进阶逻辑。 同时,徐嘉教授还进一步剖析了礼乐文明的伦理意蕴。他指出,原始礼乐一体,以祭祀活动中的“敬神娱神”功能维系群体秩序。殷周之际的礼乐制度变革,将“德”作为礼乐的内在依据,使伦理规范从宗教仪式升华为理性设计。春秋时期,孔子以“仁”为礼乐注入道德内核,而《乐记》提出的“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将礼乐提升至宇宙论高度。徐教授特别强调,殷周伦理思想的转变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当前我们需要有融会贯通的视野,深入思考“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提升对“第二个结合”研究的理论性、体系性阐释。 讲座结束后,马院挂职副院长袁晓晶副教授做总结。她对徐嘉教授在百忙之中莅临我院开展讲座表示衷心感谢。徐嘉教授的讲述内容丰富、引经据典,梳理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结合马院特色提出了有深度有内容的研究方向,为传统伦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视角。与会师生表示本次讲座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受益匪浅。(供稿 鹿心怡) |
上一条:青春献热血,爱心铸希望|马院学子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下一条:600全讯白菜网“无问西东”聊天室第26期——企事业单位求职就业经验分享会(二)顺利举行